《2013》TWYCC氣候變遷工作坊:「COYTW」—水支援,從青開始!

臺灣青年氣候聯盟,作為臺灣極少數的「青年創辦、青年自治、青年行動」的非政府組織,於2013年的7月舉辦了「COYTW(Conference of Youth in Taiwan」,活動的中文名稱則為「氣候變遷工作坊」,於高雄、台北兩地召開一系列的演講與行動,以「青年培力青年」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認識以氣候變遷為主軸的環境議題,而立凱電也與臺灣青年氣候聯盟站在同一陣線,以對抗全球暖化為共同目標,以實際行動支持響應這次舉辦的活動。

該系列活動分成了「高雄場」與「台北場」,高雄場舉辦於7月4日、7月5日舉辦於文藻外語學院,台北場則因颱風延期一週的關係,縮減兩日活動為一日,集中舉辦在7月20日的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而兩場活動,小編都以參加者的身份參與「培力」,吸收到許多環境相關的知識,因一系列工作坊中,同時段的活動甚多,故以下內容主要報導小編親自參與到的部分。

立凱與COYTW一

(本次COYTW的宣傳海報之一)

高雄場次

TWYCC執行長(圖為本次COYTW高雄場次的開場)

高雄場次的系列工作坊,由臺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的執行長李芝融開場。首先,她便拋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臺灣目前為止,尚只有環境運動,還沒有氣候運動的形成!」她接續提到:「氣候變遷悠關的是全球性的世代正義議題,上一代地球人造成的氣候變遷,下一代的青年將會承擔,氣候變遷不分國界,所有的人都會影響氣候變遷,而氣候變遷也會影響所有人,然而氣候變遷卻未成為臺灣重視的議題,COYTW的工作坊,正是為了推動更多青年參與者場氣候運動而誕生的!」

立凱電贊助本次「青年培力青年」的氣候變遷工作坊,因內容準備耗時費力,過程中透過許多支持氣候變遷議題的第三方單位的協助而達成,而TWYCC為了保持公正、透明、公開的原則,保持資訊透明,公布了相關的合作單位,包括了合辦、協辦與贊助,包括了文藻外語學院、東吳大學、區域和平志工團、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以及立凱電集團。

王毓正教授

(圖為王毓正教授的專題演講)

緊接而來的專題講者是成功大學任教,並在氣候變遷相關的政策關注上不遺餘力的王毓正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調適」與「減緩」兩個需要並立思考的重要概念。

臺灣的氣候變遷政策不只要重視減緩,也要重視調適

「空洞的節能減碳已成為臺灣氣候變遷政策的鳥籠,把我們對於政策的想像與實踐限制住了。」王教授如此說道,臺灣國人對於氣候變遷之想像,僅停留在:「少開冷氣、隨手關燈、順便省電」之階段,然而對於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並不開只留在「節省能源」,亦即省電之框架上。

王教授提即,「減緩」是人類如何減少氣候變遷的「再惡化」,如減少碳排放等,然而儘管減少碳排放,人類生活極可能得在接下來面臨氣候變遷的苦果,讓人類能夠在變遷的環境中適應與生存,即為「調適」。然而在臺灣,「減緩」被化約成省電,「調適」更是無力關心,然而荷蘭卻已經開始推出「水上浮動屋」等發明與措施,也讓人民得已適應氣候變遷改變的生活環境。

而立凱電致力於透過電動巴士與「充換電」服務模式,切入大眾交通運輸,提供一種綠色交通的可能方案,除減緩「空氣污染」問題之外,並能夠透過交通模式,以提供臺灣大眾從今日至未來在「減緩」方面的重要手段,因為我們知道,臺灣須要更多企業提供「隨手關燈」之外的減緩方法,而因為氣候變遷與能源短區之關係,「減少石化燃料補貼」已成為重要的減緩工具,當汽車於日常又貴又不方便,各個先進社會正逐步走向「遠離汽車」的時代,近來的好書「不開車,在路上,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更提到哥本哈根等許多城市,早已為了「少車化」而推動綠色交通的規畫,在臺灣,許多通勤族已考慮「大眾運輸」作為上下班的方法,我們也希望推動綠色大眾交通,以讓國人更能適應「少車化」的低碳未來。

繼早上的專題演講之後,下午是一系列精彩的工作坊,一個時段裡同時有許多不同的主題,雖然很想一場場聽完,然而一個時段裡只能選擇好好聽完其中一場工作坊。小編於此次前往了「環境教育」工作坊。

環境教育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這場工作坊,由臺灣青年氣候聯盟政策小組黃品涵、黃意鈞兩人負責的工作坊,開場便以幽默、好笑又生動的戲劇,提了一個嚴肅的問題:「60年後的今天會是什麼樣子?」

在戲劇的過程中,60年後的臺灣已無人居住,主角之一的住所已成廢墟,演出雖趣味,然而情節實屬嚴肅沉痛,讓觀眾不禁在歡笑中省思:「什麼是我想要的未來呢?」

因為戲劇的有趣與好笑引人入勝,在工作坊的互動部份,大家積極的分享自己的看法,並且「明白」了氣候變遷的威脅:在這齣戲劇之前,大家都只「知道」了有氣候變遷這一回事,在這齣生動的演出後,趣味的情節和故事的脈絡,讓大家產生了特別的生命經驗,有了自己的情緒及價值判斷:不只是知道了氣候變遷的嚴重性,還「明白」了這件事有多可怕,透過現場的思考、感受、互動,而不只是知識性的記憶,參與者於是「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這場工作坊,傳遞了一個重要的訊息:知道尚不足以讓人行動,然而,透過不只是背誦性質的教育,才有辦法發揮影響力。

「從不知道變知道,而且從知道變做到。」

台北場次

台北場於7月20日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舉辦,本預訂為7月13日那一週末,然而遇上強颱延期一週。儘管活動地點在交通上較為不便,及因颱風延期一星期,但活動當日仍然同高雄場一樣,便有許多參與者前來,此日的活動同高雄場,都有精彩的專題演獎、多元的工作坊等。

立凱-陳泰安博士

(圖為陳泰安博士於台北場的開場演講)

開場的專題演講的講者是陳泰安博士,任職於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系、東吳大學法律系綠色學程,以及雲林縣生態保育協會,長期致力於臺灣的母親河—濁水溪的議題。

陳泰安博士首先提到「作為一個現代的公民」。在過去資訊不普及的時代,一般人很少能夠接觸到各類社會議題的資訊,更別提親上火線去實踐解答。陳泰安博士表示,其大學時期發生的「520農民運動」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捩點,從此他便投身臺灣的議題。

「關心農民與弱勢,是無關乎左傾右傾的意識型態,而是強權與公理之爭。我們已經被訓練的太過在乎強權,而非關心弱勢。」陳泰安博士。在過去的社會氛圍、政治脈絡底下,關心社會議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還是有許多人持續的參與,真正的公民並非單純指示年滿20歲之國人,而是不論難易皆致力於關心社會之國人。

「石化工業區的日用水量,已等於民生用水的兩倍。」陳泰安博士指出在當地的許多工業區,已經衝擊了農民與民生的用水,而工業區在濱海的開發,也瓦解了當地原本賴以為生的生產模式,在污染和耗水的代價下,創造了可以帳面計算的些許工作機會,但實質上,原本的農業生活是緊密連結在濁水溪流域的生態系上,當工業的巨手奪取了農業所需的水源,水泥地填滿了漁民賴以維生的海岸,這些難以計算的工作機會剝奪,比起工業強權而相對弱勢的住民生活受到衝擊,卻少有人聞問。

於結尾,陳泰安博士更提醒,當我們思考社會議題,不可以片段的思考其中一個環節,更要以完整的生態系視之,以系統化思考的宏觀維度去理解議題。

林子倫教授

(圖為林子論教授接受臺灣青年氣候聯盟的感謝狀)

緊接著陳泰安博士的專題講者,則是於台灣大學政治系任教的林子倫教授,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談判的架構,與各式可能的參與型式,亦相當重視如TWYCC以青年身分參與,能為談判帶來的實質影響力。

於開場,林子倫教授先提出兩本大家熟悉的書本,來交代氣候變遷議題的規模,一本是「恐懼之邦」,另一本則是「大崩壞」–氣候變遷悠關的是人類文明存亡之議題,而且各國唇亡齒寒,加拿大或俄國因為融雪而得到新的可耕地,然而同時卻有許多島國受到滅國之危機,沒一國能夠置身事外。

為了處理這樣的國際事務,以氣候變遷為軸的談判便於此展開,有名像是哥本哈根會議等。而青年在當中的參與,也從原先單純的監督者,也在近年的發展下,開始對於國際政策能夠造成實質的影響力。

然而,就在越來越多人知道氣候變遷議題,並能參與其中發揮影響力的同時,氣候變遷依然是個難解的問題,因為氣候變遷一直以來有其以下特性:

1.全球公共性:共有財悲劇其懸移難解的問題

2.跨域性:各國地域政治的範圍問題

3.不確定性:科學上的未知領域尚存,而風險的評估亦是困難之事

4.道德性:世代正義的問題

5.政治性:制度的結構與安排及專家政治的問題

在結尾,林子倫教授提出對於後京都時期的氣候變遷談判的新難題,比如歐巴馬帶領的政府,是否能發揮領導力影響更精確、有實質結果的氣候變遷談判結果等。

小憩之後,便是一時段多場併行的工作坊,而小編親身參與的工作坊則是以「COP19團隊」執行的一個專案「水水一百」,COP19團隊為今年臺灣青年氣候聯盟派選前往華沙參與這一期談判之代表,為了更加深入明白在地議題,參與了TWYCC今年在地議題上的「水水一百」專案,希望可以收集一百個有關臺灣水資源的故事。

臺青盟水正義

(圖來自臺灣青年氣候聯盟專欄文章:水是可販賣的商品還是基本人權

其團隊在嘉義一代調察當地在地層下陷後的衝擊,親眼見到許多民宅已因地層下陷而不適合人居,然而亦有漁塭找出新式的工法,能夠減少超抽地下水帶來的衝擊。而在新竹一代,則在香水附近調察新竹科學園區排放廢水狀況,發覺除了合法的排放廢水外,在下雨時會有工業區偷排放高污染廢水的情況,而當地工業區與農地相連難以分割,這些偷排廢水都會成為農業用水或是民生用水,COP19團隊第一線感受到臺灣農業、民生,是如何受到工業「外部成本」的影響。

最後一個故事則是調察了彰化的濁水溪農業區的其中一處,因為工業搶水之關係,農業依賴抽取地下水,而如果電力不夠無法抽取地下水時,當地許多農民不得已只好打開渠道灌溉,然而因為渠道用水經過工業污染,在流至農地時已呈現乳白色,在調察地點附近更有垃圾掩埋場,乳白色的灌溉水流過掩埋場後,變成了黑色,再流向其他的農田,起因為彰化的許多水資源競爭的關係,石化產業等重工業不斷擴張產能,農人與民生可用的乾淨水資源日益匱乏。

張良伊

(圖為臺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良伊分享自己一路帶領團隊成長、推動氣候運動的經驗)

而在結尾,臺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良伊表示,氣候變遷的行動,不應該是「一百分」才去做,而是「先做,再做中錯,再錯中學」,為氣候變遷工作坊的系列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大合照(圖為台北場的全體大合照)

兩場氣候變遷工作坊,讓許多人年輕人開始思考如何參與環境議題,尤其是「氣候運動」,實屬該工作坊「青年培力青年」的實踐,而立凱電也為了環境議題與氣候運動努力著,致力於透過充換電模式的電動巴士,為現代人打造綠色交通,為下一代人打造低碳臺灣,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青年,能夠在未來於各行各業,一同努力打造臺灣的綠色經濟,讓環境與經濟不再是始終對立的二分法,能夠找出第三條路:環境、社會、經濟共生的綠色經濟。


Aleees Blog粉絲團管理者:鄭紹鈺、胡庭恩整理編撰,希望大家喜歡。

如果覺得本文精彩,請至我們的粉絲專頁按讚!>>>立凱電動巴士:美麗城市的諾亞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