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PM2.5

圖片來源:財訊雙週刊 第 448 期

這兩年來,國人最有感也最關注的環境新議題就是空氣汙染,以及眾人聞之色變的PM2.5,究竟霾害對於健康和環境的影響有多大,為何中國政府鐵了心,克服萬難都要推動電動車,就讓立凱小編,將各家報導整理為簡單易讀的懶人包,讓我們共同關心空汙問題

甚麼是PM2.5?
PM: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翻譯為“細顆粒物”或"懸浮微粒",此為懸浮於空氣中水分子之外的固態或液態粒狀物。

2.5:指的是2.5微米,1000微米=1毫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28。

 

PM2.5對人體危害有多大?

PM2.5主要會造成:

  1. 肺部及呼吸道 – PM2.5會影響肺部換氣,使得肺功能下降,還會引發呼吸道疾病,與肺癌產生有關。

    2、心血管 – PM2.5會誘發慢性發炎,導致抵抗力變差,容易感染。此外也會導致血管硬化、產生血栓、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心律不整,增加誘發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腦部 – PM2.5對腦部微小血管的破壞,可能導致中風或失智的風險增加,甚至是直接造成神經性退化疾病,出現阿茲海默症的前期病理變化。

    4、其他 – PM2.5會導致新生兒出生體重下降,體重不足會增加病變以及死亡風險。

進一步說明如下:

人每天要吸入約1萬升空氣,造成日積月累肺部會吸入劑量可觀的空氣污染物,此已成為國人主要的癌症致死原因之一。PM2.5因粒徑小,無法被鼻腔絨毛阻擋直接進入下呼吸道至肺泡外,並在肺泡上沉積下來,會幹擾肺部的氣體交換,損傷肺泡和粘膜,引起肺組織的慢性纖維化,甚至也能穿透皮膚,隨血液循環全身,到達身體各部位,因此不只是呼吸道疾病,甚至會導致慢性心血管疾病、中風等。

PM2.5含有大量的鉻、鉛、砷等重金屬,還有硫酸鹽、碳酸鹽等成份,故重金屬可致急性中毒,引發慢性的肺部及血液癌變,有機污染物則會導致不育,對生殖系統造成影響,除此WHO報告也指出其和神經系統發育、認知能力發展、糖尿病有關,並更加肯定細懸浮微粒與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致死的因果關係。

簡而言之,PM2.5,將直接及間接造成過敏、氣喘、肺氣腫、肺癌、心血管疾病、肺心病,加重哮喘病,引起慢 性鼻咽炎、慢性支氣管炎、肝癌、血液疾病等一係列病變,嚴重的可危及生命

依照懸浮微粒的粒徑不同,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如下表:

screenshot-nehrc.nhri.org.tw 2016-01-08 14-45-45

圖片來源:(環保署)

PM2.5的來源?

  1. 自然活動:火山爆發、森林火災、地殼岩石、風蝕揚塵、海鹽飛沫等
  2. 人為活動:
    • 原生性:火力發電廠、石化工廠、一般工廠燃燒不完全所產生的,包括重金屬、戴奧辛、多環芳香烴、及柴油車燃燒不完全的有機碳
    • 衍生性:工廠、汽機車、石化業所排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有機碳化合物,受到日照產生硫酸鹽、硝酸鹽及有機碳等有毒的細懸浮微粒,形成了二次污染物。;或從汽化的化學物質,經過冷凝或吸附作用變成一顆小小微粒,比如來自燃煤、燃油廠、煉鋼廠、石化相關產業工廠、機動車輛等。

screenshot-www.ey.gov.tw 2016-01-11 15-07-29.png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04年 3月資料

台灣空氣汙染狀況體檢

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對照表與活動建議

台灣空氣品質及PM2.5汙染狀況?

根據天下雜誌2013年11月報導,台灣十大死因中,有七大和空氣污染密切相關。 和OECD的36國相比,台灣的懸浮微粒濃度更高居第二糟。

從環保署、WHO、OECD與主計處資料交叉比對後,得知下列統計結果(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想知道所處地區的空污即時資訊,在台灣可查詢環保署的台灣空氣品質監測網 ; 其他地區,可查詢由中國非政府組織AQICN.org推出「世界空氣品質指數」(World Air Quality Index),這個全球即時互動地圖由68個國家的8028個官方監測站彙集的數據,也包含台灣。

PM2.5與PM10有何不同?

  1. 體積不同:按球體體積公式計算PM10的體積是PM2.5的體積的64倍。
  2. 來源不同
    • PM2.5: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如機動車尾氣、燃煤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揮發性有機物
    • PM10:主要為汙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煙囪與車輛,其他尚有材料的破碎碾磨處理過程以及被風揚起的塵土。
  3. 組成不同:流行病理學研究已確立PM2.5懸浮粒子比PM10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更容易附著戴奧辛、多環芳香烴、硫氧化物、以及重金屬等有毒致癌物質,是多種汙染物的“載體”和“催化劑”
  4. 傳播力不同
    • PM2.5:粒徑小,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 PM10: 粒徑相對較大,因此PM10是沉降的,近地麵的濃度最高,隨著高度增加,濃度會減輕
  5. 人體吸入及排出程度不同
    •  PM2.5:直接吸入呼吸道,無法被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隨著血液循環全身,並沉澱於肺泡,難以排出體外。
    • PM10:大於PM10,將被鼻腔內部的絨毛阻擋,小於PM10則有較高機會吸入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

 

 

 

 

本文資料來源如下:

行政院環保署 空氣品質改善維護資訊網

空污 健康的隱形殺手 (天下雜誌536期)

隱形殺手PM2.5 地球日悲歌》世界公敵 滲透你我的肺 (財訊

雙週刊 第 448 期 作者:洪綾襄)

PM2.5 要命!-認識細懸浮微粒 (主婦聯盟248期會訊)

細懸浮微粒PM2.5健康新殺手 (全民健康基金會)

江內閣 快盤點社會成本(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王敏玲)

【科普】PM2.5和PM10有什麼不同?

世衛研究:PM2.5導致不良生育結果、早死 (環境資訊中心)

空氣乾淨比你想的更重要,不抽菸也可以讓你得肺癌 (關鍵評論網)

 

綠色經濟:會「大風吹」的污染(二)

龍卷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或許你可能記得這一個畫面,在下班時間的馬路上,機車跟汽車,擠滿了馬路,你是當中的其中一位,空氣有點糟,在等紅燈,你前方的橫向道路,有從兩旁駛來的車輛無數,突然一台烏賊車駛過,一條巨大的灰黑煙龍,衝向後方的汽機車駕駛,以致他們破口大罵,正當你以為不關你的事的時候,一陣風往你這吹來,烏賊車的灰煙,竟然跟著風,改了方向,也同你這襲來…

這便是所謂會「大風吹」的污染,上一分鐘,受污染災害的是你不認識的人,但下一分鐘,你卻不能再事不關己,這種會流動的污染,在工商業社會裡,在製造業、公共衛生與交通部門,極為常見,比上一章所談到的問題,更難處理。

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討論到綠色經濟,提及了經濟制度,講通俗點,產權制度跟我們熟悉的教室生活守則沒什麼不同。有兩種產權(教室衛生)問題,讓人頭疼,第一種是髒污落在沒人負責的地方,在陽台上,在走廊,這種狀況,類同於濫墾濫伐,稱「公地悲劇」。第二種是髒污落在許多人一同負責的地方,人人負責,於是人人卸責,皮球踢來踢去卻沒人願意承擔責任,髒污於是待在原地,這叫「反公地悲劇」。

但現實中的環境問題,往往比以上二者複雜多、難處理多。當中,立凱電最為關心的,便是會「大風吹」的污染。這種污染不會乖乖待在原地,會到處跑,一下跑到有人負責的地區,一下跑到三不管地帶,一下又跑到人人都該負責的地區,一下可能有跑不見。

回到教室的例子。教室地上的垃圾,常常是紙屑。窗戶敞開,東北或西南季風吹進教室裡,把紙屑吹得遍地都是,如果人不幸身在風城「新竹」,風沙伴著地上的紙屑,會在教室地板上蛇行,爬行成S字,一下吹到走廊,一下吹進教室,一會吹到小明跟小華位子的交界上,一種是吹到講台。這種「污染」爭議最多,因為它在地理空間上到處游走,也在容易僵化的規則上游走,制度不易界定清楚,監管不易落實仔細。

於今,這種會「大風吹」的污染,其「流動性」,可能是因為人帶著污染跑,也可能是污染自己跑。人帶著污染跑的,像是以前的SARS,流感,或隨地吐痰、亂丟垃圾,俗稱「公共衛生」者,很多都是人會跑,所以「污染」跟著跑。公共衛生,就是市場機制,或私人不容易處理的事,現代政府可以有大作為:良好的下水道、防疫流程、現代醫學,等等。而愛好清潔、自重的風俗習慣更是關鍵,像在德國或日本,在地上亂丟垃圾,路人出聲制止,但在一些地方,缺乏公德心,一旦有一個垃圾在地上,有了「破窗效應」,其他人就跟著丟,不久便成垃圾堆了。

我們此處更著重的是,本身就會「大風吹」的環境問題。比方說,像年些前日月光排放廢水,魚群死光,順著河流到各地去,這不是孤例,像不久前,又發生了幾起工廠偷排廢水的事件。大風吹的例子,最誇張的,便是空氣污染跟氣候變遷兩例。

工業國家有空氣污染,像是PM2.5,可以順著季風飄去鄰國,也順便飄進小朋友的教室裡了。當中國的天空污了、灰了,受傷害的不只是中國自己,可能會飄來臺灣,可以往東飄到韓國跟日本,一小部份可以遠渡重洋到美國西岸。這部份,就有了協調的困難:A國立法了,但B國一樣繼續排放空污,該怎麼辦?在肺癌嚴重的都市區裡,空污看不見,卻異常兇險,莫怪柴靜前些日子,便發表了有關霾霧的記錄片:穹頂之下,在臺灣,肺癌近來是死亡原因的前幾名,也讓許多人因病而從工作前線上退下來。單國璽主教、林百里先生都不抽煙,皆受空氣污染之害。

氣候變遷更是麻煩。不只是空間上,會被鄰國影響,時間上,也被過去的人影響,所以在界定權責上,爭議多多。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量的工業排放物便充斥了歐洲,隨著經濟大轉型的國家越來越多,工業的污染更加嚴重,而氣候難民卻常是無力發展工業的國家,比如基里巴斯等太平洋島國,很多人自然想要約束新興的工業國家排放污染,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氣候變遷是長時間累積而來,過去的國家發展了,後進的國家也想發展,不容易吵出另大家圓滿的結果。

除了工業,現代的生活方式,更是氣候變遷的來源,比如說大規模的畜牧業。溫室氣體有一大部份,是畜牧(像牛)所排放的甲烷,其生命週期比二氧化碳,但暖化潛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卻比二氧化碳高上好幾倍。除了畜牧業,都市生活仰賴的交通,也是另一大宗,我們騎機車、開車雖是方便,在無意間加劇了氣候變遷,但我輩受到的影響,恐怕不如我們的孩子。

近來天氣變化多,很多人覺得臺灣是太熱了。以前不相信全球暖化的,現在不容易鐵齒了。看到柴靜的影片,或家人因肺出了事,很多人也警醒了,明白空氣是很糟的。很多人問:那該怎麼解決呢?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問對的問題。而要問問題,則必須有一套方法,去明白眼前的挑戰,這是我們為什麼要盡可能用淺而易懂的方式,去闡釋當前的狀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明白綠色經濟的價值。

綠色經濟仰賴各界參與:公司、社區、家庭、非營利組織、學校,政府則有行政部門、立法部門,甚至司法部門,都是仰賴的對象。而在面對會大風吹的環境問題,向是倒排廢水,或是空氣污染,或是氣候變遷,尤其需要用多元的管道,多管齊下,方能見效,當中,從問題的「上游」做起,防範未然,最為重要,因為如果污染的規模甚大,事後補救,耗力甚多,但權責極難界定。而防範未然的方法很多,比如立凱電提供的解決方法,便是多元化交通的選擇。同樣是排石油廢氣,公車比汽機車來得少污染。而同樣是公車,電動巴士可以減少更多污染,從源頭減緩會大風吹的環境問題。

從前述的兩篇文章,對於傳統經濟制度下的環境問題,有了一層認識,接下來將從別的角度切入,來談綠色經濟,讓大家更能夠明白,我們必須去當改變現況的人(Game Changer),讓世界變得更好,並非只是少數救世主的事,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其能貢獻處。

 

#‎破窗效應‬‪#‎柴靜穹頂之下‬‪#‎暖化潛能‬‪#‎綠色經濟從一間教室說起‬

 

立凱電官方網站:www.aleees.com
Twitter:twitter.com/aleeesblog
Google+:plus.google.com/b/114888636148467405386/+Aleees/posts
Blog:http://aleeesblog.com/

 

看更多:

綠色經濟:從一間教室說起(一)

綠色經濟:從一間教室說起(一)

教室垃圾

 

(教室垃圾令人頭疼。圖片來自台南市鹿兒週報

臺灣社會,在短短的兩、三年內,面臨了一連串的「黑心風暴」,吃足「黑色經濟」之苦:黑心油、黑心牛奶、黑心食品、黑心茶,不可勝數。當我們開著車,上了高速公路,看見無數的汽車排著灰煙,又或過馬路時,等紅綠燈,卻被呼嘯而過的烏賊車,弄得烏煙瘴氣。食安、空氣污染、全球暖化,社會富了,但生活卻苦不堪言。當我們關心身體健康,並知道癌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殺手,小孩子常常生病,女性不孕,或常常莫名的疲倦,並不只是因為生活習慣與過去不同,而是因為工商業社會,從食、衣、住、育樂到交通,有太多「假」與「黑」。

 

難道要讓一個社會富起來的代價,市場上就得充斥黑心、不可信任的企業?難道要讓一個落後的國家富起來,就必須要犧牲我們的健康,以及下一代的幸福?我們曾經提到,其實我們有選擇,選擇永續發展,而非短視近利,選擇綠色經濟,而非黑色經濟。比如說,怎樣的經濟,綠色工業不會排放廢水,怎樣的農業,土地可以免於污染,而怎樣的綠色交通,可以避免馬路過度壅擠,並且減少空氣污染,以及幫忙緩解全球暖化?市場,可以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市場從人類有歷史以來便存在了,甲骨文裡,更多談的不是國事,而是欠債,人類大歷史一書裡,更提到,從Uruk挖出來的泥板,記錄人類先祖在五千年留下的話,不是哲思,也不是智慧,而是「在37個月間,總共收到29086單位的大麥,由庫辛接受」(請見該書144頁)。既然市場跟人類一樣久遠,為何今天市場上的黑色企業這麼多呢?自然是因為現在的遊戲規則,常獎勵以「黑色商業模式」為業的企業,而非是永續的、共生的、綠色的綠色企業。所以要理解綠色經濟,就得理解獎勵綠色企業的遊戲規則。說的深奧一點,綠色經濟,與尊重永續價值的產權制度(Property Rights System)密不可分。講通俗點,我們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幫助大家理解:學校教室。

 

在臺灣,人人都上過小學跟國中,大多數也上過高中、高職。臺灣的義務教育是班級制度,你我都有的經驗,就是一群學生,不論風吹下雨,不論流行性感冒是否橫行,幾十個同學,擠在一間固定的教室,人人有自己固定的位置(雖然坐在哪換來會去)。

 

學校的地板,由磁磚拼成,或大或小,學生低頭一看,會瞧見地板上有直的、橫的兩種黑線,長長的,貫穿整間教室。臺灣的學校講究整齊的精神。所以多數人的桌椅會沿著這些黑線貼齊,班上幾十位同學,就算座位散亂成一團,只要老師一聲令下:「向直線跟橫線貼齊!」不一會就有整齊劃一的桌椅們了。有些老師眼裡的「小混蛋」,會搗亂,把桌子挪開,桌腳就沒貼在線上了,古時有體罰,不免挨一陣打,今天老師還是會生氣,難保還是會被狠狠罵了一遍。

 

我們不妨把產權制度,看作「教室生活守則」。什麼是教室的規則?其一,有誰亂丟垃圾,常要被處罰,可能罰作值日生,多半要負責把那些垃圾撿起來,拿去丟掉。但我們回憶一下:多半時候,不會有人承認自己亂丟垃圾,很多人更是亂丟的神不知,鬼不覺,同學皆沒看見,地上卻髒亂不堪。這時候,地上的界「線」就很重要了。今天垃圾是在小明的位子發現的,找不到凶手,老師可能會叫小明去丟掉。在小華的位子附近發現的,找到凶手,凶手得向小華道歉。這些都是我們國小、國中生活常有的體驗。

 

但綠色經濟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現實生活,比上述的情況複雜。在教室裡,有兩種情況最棘手。第一,是一大陀的垃圾在走廊外。經過的隔壁班同學當然不會幫忙。叫教室裡靠窗的同學去幫忙嗎?但靠窗的同學說不關他們的事。或是垃圾桶滿出來了,人人都有貢獻垃圾,但值日生在午休時已經倒過了,換誰去倒垃圾?沒幾個人自願,就會輪到資源股長、衛生股長處理了。陽台、講桌、窗戶,這些屬於大家的資源,往往被濫用,或出現了髒污,大家卻覺得不干自己的事,是第一種狀況。

 

第二,是某團用過的衛生紙,落在小華跟小明的交界線上。不偏不倚。垃圾如果往左一公分,老師會叫小華撿。往右一公分,小明。但偏偏這垃圾兩人都有份。老師恐怕會叫兩個同學猜拳,但兩人更可能大吵大鬧,說垃圾不是他們的,不關他們的事,卸責來、卸責去,老師可頭痛了。這是第二種狀況。

 

第一種狀況,通常被稱作「公地悲劇」(Tragedy of Commons),是指使用資源的權責,沒界定給任何人,人人都可以使用,卻沒人負責,森林濫墾,漁獲枯劫,屬於此類。第二種則被稱作「反公地悲劇」(Tragedy of Anti-Commons),更為有趣,是指有關的權責,太過複雜,可能同時有太多人有權責,於是相關人士,皆可推委卸責。我們常看到一些國家的公務員,會把電話轉接來轉接去,但就是轉不到有關單位,因為每個單位都可能有關,於是每個公務員都說「跟自己無關」。

 

這兩種悲劇,在社會科學裡,被當作「產權問題」,我們用「教室規則」的角度來看,看得很清楚,就是「誰有權責」的問題:出了事,誰該負責?有好處,誰能獲得?

 

立凱電長期關心的環境問題,集中在「空氣污染」跟「氣候變遷」兩類,此二類問題,雖與「公地悲劇」、「反公地悲劇」類似,卻更加的複雜,因為空氣污染、氣候變遷,其災害往往跨越國界,更常的是加害者在A國,受災戶卻在B國,我們將在下一篇文章,依然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理解這種會「大風吹」的污染。

 

‪#‎經濟學‬‪#‎綠色經濟‬‪#‎公地悲劇‬‪#‎產權‬
立凱電官方網站:www.aleees.com
Twitter:twitter.com/aleeesblog
Google+:plus.google.com/b/114888636148467405386/+Aleees/posts
Blog:http://aleeesblog.com/

 

延伸閱讀

從反式脂肪看現代環境問題的癥結

 

 

從「反式脂肪」、「寂靜的春天裡的殺蟲劑」:什麼是當代環境問題的癥結?

1912年,改變歷史走向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爆發,但風雨欲來,已有少數的歐洲人察覺到世界已不僅是「進步、科學、樂觀」三詞可概括—那曾是西方世界自認的未來。

反式脂肪一

(Photo via Wiki.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歐洲再度的喚醒人類的絕望感。)

不過1912年的確也是進步的一年。至少是化學界的大突破。

兩名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在1912年,因為「有機化學」的突破而得了桂冠。當中,法裔科學家薩巴蒂耳(Paul Sabatier)的研究為「食品加工」推起巨大的進步。起先,他研究一世紀以前的化學仍不熟悉的「催化現象」,這現象會在未來一世紀被大量應用在化學工業上。在他的辛苦工作後,其研究為「人造奶油」、「合成甲醇」、「氫化油」打開大門。近年來衛福部不停提醒其危害的「反式脂肪」跟這有關。

我們要問的問題不應只是「反式脂肪為什麼有害」,更應該知道「為什麼危險的反式脂肪會在生活中如此普及呢?」這問題可以揭露出當代環境問題的癥結點。

1901年,與諾獎得主薩巴蒂耳同樣研究「氫化反應」的德裔科學家諾曼(Wilhelm Normann)研發出把油部份氫化的製程,可以把便宜的液態植物油轉換成廉價又容易保存的食物油,是為現代食品工業的大革命。在這個製程中,液態植物油會變成酥油和人造奶油,但同時也誕生了當時不起眼的副產品:反式脂肪。

在北美,這類氫化過的植物油乘著「方便儲存、價格實惠」,迅雷不即掩耳的攻佔了家家戶戶與商店的廚房,為許多辛苦的大眾省了一筆「油」錢。可是,反式脂肪在接下來數十年,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後,才被證實「有害」,政策於是開始管制反式脂肪。但於管制之前,反式脂肪,早已不知不覺融入了現代生活的飲食習慣當中,防不勝防。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寂靜的春天」裡提及的殺蟲劑DDT,也是先以「便宜實惠有效」擄獲大眾的芳心,隨後才發現其危險無比。DDT曾經也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好幫手」,滅蟲滅蟑滅瘧蚊第一把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DTT遏止了疫病傳染的風暴,也使農作豐收,但是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手起刀落,破解「DDT無懈可擊」的神話。她指出,春天將有一日寂靜無聲,因鳥鳴不起。為什麼飛鳥停止唱歌呢?因為牠們因DDT而中毒。以此例她不斷的舉證且說明:DDT正在殘害自然生態。

反式脂肪二
(DDT曾被誇為對世界最有幫助的化學藥劑之一。)

無論是DTT,或是反式脂肪,其普及非因其害,而是因其利。便宜、方便保存、容易取得、效果顯著,而後果則可能由未來的世代承擔(於是也有了世代正義的問題)。

現代的環境問題的癥結點,言簡意賅便於此:經濟面的果實往往是馬上便能感受到,但環境面、社會面、健康面的負作用,卻往往不是自己承擔,又或是要過上許久才會發覺。石油便是這樣的發明。

古希臘詩人荷馬有一曠世史詩叫「伊里亞德」,正是後來電影「特洛伊木馬屠城」的原始材料。在這史詩中,希臘人與特洛伊的戰船於海上交鋒,便已石油作為武器,用作海戰的火攻。在中國,通物理、農業、生物,又擅於文筆的北宋學人沈括,在其《夢溪筆談》裡已提及:「…內有石油…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群,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不過,石油的現代化,得從「亞塞拜然」這個國家講起,此名在波斯文裡意指「火之國」。亞塞拜然,自古即是石油產地,史詩裡,希臘聯軍進攻特洛伊時用的石油或許便從此而來,此地鼎於高加索山區,東鄰裏海,西於亞美尼亞,北頂俄羅斯,南置伊朗。它的大港「巴庫」曾是世界上石油產量最豐的國家,巴庫因其地勢足以避風,成為裏海的重要港口。因為石油的關係,當亞塞拜然仍是蘇聯的加盟國時,是除了「首都之國」俄羅斯之外,唯一可以自給自足毋須補貼的地區,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希特勒揮軍強攻要城「史達林格勒」,其中一個理由便是希望能取巴庫而得石油補給。

為什麼希特勒這麼重視石油呢?這意涵著石油在二十世紀,已於軍事、經濟、政治密不可分。巴庫這座由「石油工業區、開採區、商業大廈」組成的城市,是石油躍升成世界經濟的軸心的寫照。但石油會變的如此重要,跟內燃機的誕生密不可分。

當工業革命號角響起,內燃機漸漸成為無數天才的研究對像,但其影響力尚未普及。迄及1886年,德裔工程師賓士(Karl Friedrich Benz)取得了用「用汽油作為燃料的車子」的專利權,是內燃機將取得空前絕後的成就的里程碑。汽車在接下來的幾年,如同今天的「軟體科技」一樣,成為西方商業的顯學,無數資金與天才前仆後繼,當中,亨利福特(Henry Ford)透過良好的勞資策略,以及生產線的應用,汽車量產實現,為了對抗巨無霸一般的福特汽車,被擊得四方五裂的美國車商形成聯盟,便是通用汽車的前身,通用汽車提倡「經理人」概念,活用管理技術的創新,在亨利福特的晚年,將福特汽車殺下馬來,這一過程啟發了尚為年輕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此君是今日無人不知的管理學大師,正是這段經驗讓他開奠定了現代管理學的基石。在這段商業競爭、管理創新的背後,是大眾汽車的普及,此一普及讓比石油汽車更早進入實驗階段的電動車,悄悄隱入大歷史之後。

帶來空氣污染、全球暖化的石油燃料,跟帶來反式脂肪的氫化油、增加農產的DTT殺蟲劑一樣,便宜的療效是重點。在汽車普及前,馬車還是重要的代步工具。但馬車的速度不如汽車,馬亦須飼養,且會老去、會受傷、會生病,更嚴重的是「馬糞」當時癱瘓當時西方大都市的排水系統,旱時臭氣逼人,澇時「淹」起來,慘不忍睹!石油是以救星的姿態普及的。汽車可不會有傳染病、吃飼料跟「馬糞」的問題,原本令政治人物崩潰的排水系統問題迎刃而解!

而內燃機帶來的各式創新,更像第一個發明原油精煉技術的波蘭科學家伊格納齊所說:「這種液體是國家未來的財富。這代表了居民的福址與繁榮,並且是窮人的新收入來源,和將會有豐碩成果的新工業分支…」

時過境遷,當時的人可能想不到石油已成為人類減緩、調適氣候變遷的負擔,如同反式脂肪之於我們的血管,DDT殺蟲劑之於我們的生態系。現今許多環境問題的癥結,便是享受「立即好處」時,忘記了背後代價,甚至枉顧世代正義。

問題或許比想像的更嚴重。全球被統計到的市場活動,光2012年便約45.73兆美元的產值(GWP,Gross World Product),這些產值中,多半都是「石油」所支撐。如果石油價格提升、產量已盡,又或在環境問題日益加深的侷限下,不宜再用,那全球能源問題該如何解決?除了等待再生能源的發展上,減少日常中對石油的依賴是好方法。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美國因油價暴升而通膨嚴重,但等到第二次時,衝擊卻減緩許多,主因是大家在經濟活動中,找到了替代石油的方法。臺灣大部份的能源都是由國外進口(最盛時可超過95%),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時,通膨漲幅更是美國數倍之多,臺灣對於此問題的關注,理當更加急切。

所幸,人類的智慧足以克服這樣的問題。氫化油在其他優秀產品的競爭下逐漸被替代掉,反式脂肪慢慢退出舞題,DDT禁用了,農業產量並未帶來驚人的衰退。而對於石油過度依賴的問題,以交通面看,電動車、電動巴士的推出,是一個方法,而立凱電的換電式電動巴士,是一個例子。石油紀元一世紀餘,全球第一家全電動車隊「太魯閣客運」於2014年7月1日正式上路,是上述的解決方案的一個里程碑,各個產業若都能一同投入改革,我們對於石油必能日漸解渴。

反式脂肪三
(乍看之下石油問題難解,但人類已經一步步做出回應。圖為7月1日太魯閣客運的電動巴士正式上路。)

【綠色EQ】綠領經濟知多少?

【綠色EQ】綠領經濟知多少?

 

綠領經濟一

在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失業」問題已成全球最大的經濟問題之一。美國政府大動作的措施,挽救了許多大企業,「正義」一書的作者Michael Sandel便在書中批判過:「為何我們要獎勵那些犯錯的人?」另一方面,凱因斯經濟學雖在石油危機帶來的通膨危機夠聲勢頓減,卻也在這次的金融危機當中重新掘起,再啟雄霸國際經濟學界之路。

 

但是,一個不同於昔日因應經濟危機解方的聲音,也在這次的金融危機發生後,成為許多國家的創新來源。那個聲音就是綠領經濟。

 

Van Jones是「綠領經濟」一書的作者,這本書以及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Shiller和Akerlof合寫的「動物本能」,成為了歐巴馬政府在因應2008金融危機的重要政策參考。

 

比如說,歐盟提出的「20-20-20」來實踐綠領經濟,歐巴馬團隊也提出「綠色新政」,大力的開拓清潔能源、電動汽機車、電動公車以及再生能源技術,希望能在未來的綠色經濟競賽當中取得先機。

綠領經濟二

為什麼許多國家都開始注意「綠領經濟」呢?因為「綠領經濟」志在系統性的解決兩個大問題:

  1. 環境問題
  2. 經濟上嚴重的失業問題

 

在環境上,自從蒸汽機轉動的那一刻開始,人類脫離了獸力,解放了無比的創意與生產力。在過去,人類的生產力被在地的糧食數量限制住(糧食決定了獸力,獸力多寡成了生產力的關鍵)。

 

溫室效應、空氣污染、地力破壞等等,這些問題便在文明茁壯的同時一同發生,若這兩百年的文明是人類光輝的顯現,環境問題便是跟著壯大的影子,在華麗的文明之側時時隨行。

 

在臺灣,我們在一個世代,便經歷了歐美兩世紀以來的經濟成長,不過數十年,便從農業轉型到勞力密集,再從勞力密集再轉型到資本密集,從賣農產品變成紡織,紡織再變成今天的「電子業」,工作機會從不缺乏,所以臺灣社會對於失業問題,未向歐美國家那樣關注。也失去了像歐美一樣關注「綠色創造就業」的綠領議題。

 

可惜的是,我們的媒體、教育與政策,甚至商業人士,也不對綠領經濟有太大的關注。

 

綠領經濟便是希望將經濟推向「綠色經濟」,商業的服務、政府的政策除了維繫經濟發展,更關注「環境」。

綠領經濟三

Van Jones在其書中提到的一個例子很有趣。如果我們能夠把監獄的系統改造,讓犯罪的人不只是待在牢房裡頭服刑,而是讓他們學習基礎的「綠領技能」,比如有機耕作或是裝設太陽能板,讓他們在服刑期間進行綠色工程,回饋社會,而出獄後,也擁有新的謀生能力,不必再依賴犯罪來討生活。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的例子是臨時失業的問題。政府或獨立機構(比如環保NGO)提供教育訓練,讓突然失業而失困頓的人,可以學習綠領技能,接著再去從事綠領工作,而不只是依賴失業補貼。

 

然而,在臺灣,這些想法離茁壯還有些距離。淺顯而論,不外乎是我們並不重視這個議題。

 

媒體

 

打開電視,你看到的是什麼新聞?傳統的媒體公司,又都是以怎樣的消息換取廣告費用?不難發現,是以「吃的」跟「腥羶色」為多,臺灣的媒體民營化之後,又遇上網際網路改變了媒體的商業生態,媒體爭相談論日常八卦之話題。環境議題,以及作為解法的「綠領經濟」,多半只能充作日常話題的孤兒。

 

所幸,在網路上,「環境資訊中心」雖然不如傳統媒體有充沛的資源,但仍然以網路的力量為我們整理國際、在地的環境消息。

 

教育

 

我們的教育裡,因為「文憑主義」與「考試為王」的關係,許多重要的議題,無法被學生所得知,學生連考試都來不及了,怎麼會關心環境呢?

 

幸運的是,許多的「環境保護組織」接手了「教育」之志業,從核能到再生能源,從農要問題到有一農作,都成為了推廣「綠色EQ」的一員。這篇文章,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重視這議題而寫作。

 

 

商業

 

立凱已不是第一次提及「黑色企業」與「綠色企業」有別,商業模式未必要以全然剝削環境而成立,人類的經濟活動,不可能對環境沒有衝擊,然而是否顧慮到衝擊的規模?商業模式能否對環境有淨利?每家公司都有機會關注環境,但這也代表,公司在創立之初、商業模式探索之時,「創業家」眼中不能只有錢,只有技術,只有行銷,還要有社會責任,還要有「綠色」兩字在心中。

臺灣一直都是一個創業精神豐沛的地方,但今天的年輕創業者,卻鮮少關注環境問題,商業的創新能量,太不關注「綠色」這一領域了。同樣是交通工具,其實可以用電動巴士減少碳排放以及降低空氣污染,同樣是APP創業,其實存在許多節能或優化農作的服務,就連「搜尋引擎」,都有由歐洲團隊推出的「Ecosia」這樣的綠色服務了。這時代的臺灣創業家,只要願意多動些腦筋,輕易便能讓創新變得更「環境友善」。

綠領經濟四

唯有人人都有「綠色EQ」,對於環境問題更有感受力,大家才能夠從各自的崗位提出解決的辦法–無論是媒體、教育、商業,都需要更多的「綠色EQ」才行,社會的不同角落便有機會一起「綠」起來!

 

 

 

Aleees Blog粉絲團管理者:鄭紹鈺、方志豪編撰,希望大家喜歡。

延伸閱讀:

 科技如何讓綠色的美好發生!(1):Keecker—能測量CO2濃度的居家機器人 & 贊助巴西雨林復育的搜尋引擎! 

 

 

【立凱電】清碳聯盟成立 迎接綠色經濟匯流

清碳盟一

 

關注環境議題的社會學大師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曾在其大作「氣候變遷政治學」中提到,要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政治匯流」與「經濟匯流」勢在必行,政策要把氣候變遷的議題納入重要的議程,而經濟也要向低碳轉型。

清碳盟六

(photo via here )

曾經,「京都議定書」為國際氣候變遷的談判帶來希望,似乎能以國際之局解決氣候變遷之問題。但是,隨著國際氣候談判一再陷入膠著與僵局,以國際之局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成為了一條漫長的路。所幸世界各國陸續發展自己的碳市場交易機制,甚至展開雙邊、多邊的跨國合作,低碳生活部落格有了詳細的介紹。在臺灣,則由「清潔發展與碳權經營策略聯盟」(以下將簡稱清碳聯盟)作為政府與民間產業的溝通平台,以達低碳轉型的效果。

 

 

 

清碳聯盟成立大會於2月18日舉行,欲推廣「產業向低碳轉型」、「促進產業相互合作」、「創造低碳機會」,以及「兼顧企業社會責任」,於成立大會當日廣邀各方專家,一同商討面對氣候變遷問題的策略。其為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平台。

 

清碳盟三

(清碳聯盟的運作機制示意圖,取自官網

 

 

在成立大會上,「台灣董事學會理事長」許士軍先生提及「環境變,策略變,組織變」,企業因以回應氣候變遷挑戰,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先生表示「市場衝擊重要性不亞於綠色科技發展與法規」,提及金融危機後的經濟發展與低碳經濟背道而馳,福特六和總經理范炘先生則提出「交通業要從軟體革新等方式面對未來的城市問題」,

 

許士軍先生提到,氣候變遷為商業經營環境帶來改變,突如其來的天災、氣溫的改變,都是一大挑戰,當環境改變的時候,以環境作為基礎的企業策略就要改變。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策略。而當企業策略改變的時候,企業的組織結構便得做出調整,組織結構的調整,便帶來商業模式的改變。乍看跟企業經營無關的氣候變遷,卻會為未來的企業帶來重大的改變。許士軍先生所言,指出了氣候變遷與企業經營習習相關,企業應該重視「氣候變遷」這個議題。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吳壽山先生則表示道,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減少碳排放的呼聲便減小了,大家又把焦點先轉還經濟發展上,金融危機後的經濟發展並未妥善的走上低碳經濟的道路,提醒大家,除了法規的改進、技術的進步之外,市場亦是決定我們能否通往綠色經濟的關鍵要素。

清碳盟四

(清碳聯盟的願景:低碳能力建置到企業永續發展,以達國家永續發展之目的,示意圖取自官網

 

 

福特六和總經理范炘先生則詳述道,氣候變遷一大部份的成因,來自交通。汽車載具的碳排放等,都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而油電混和車、電動車、氫電池等的新技術,都有辦法為減少碳排放帶來希望。但是除了技術的演進之外,服務的模式亦很重要。透過交通模式的改變,便能打造未來更環保的都市。隨著地球的人口增加,預計未來會有更有很多的大都市出現,能否提供更為綠色的交通模式給這些大都市,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而能否提供「All-in-one」的交通解決方案,是提供這些綠色交通模式的鑰匙。充換電站的普及、加油站的改善、行經路線的規劃,都必須要考慮進去,並非技術的改進就可以辦到。

 

光是透過軟體的改善、或是令駕駛員「社群化」方便彼此學習更好的開車技術,就可以減少碳排放,這些都是交通業可以努力的地方。

 

當日還有為數多場的分享,包括航空業、政策角度等等。面對來勢洶洶的氣候變遷,清碳聯盟作為「經濟匯流」與「政治匯流」的推手,值得所有關心環保的朋友拭目以待,而在實際產業的改進上,交通更成為本次成立大會的重點項目,希望未來各種交通載具,都能夠發展出更低碳、更有效率的交通模式,提供更「綠」的生活環境!而綠色的交通模式,以電動載具為例,該如何發展呢?詳見以下兩篇文章:

1. 《活動紀實》泛科學微型點子對撞機XIII

2. 【Better Place的故事】

如同福特六和總經理范炘先生說的—透過模式的改變,來打造環境的改變,當我們在思考如何用電動車、電動巴士打造低碳經濟的時候,也必須以模式來宏觀的思考,清碳聯盟也是提供一個模式,與民間合作,以打造「經濟匯流」與「政治匯流」。

 

Aleees Blog粉絲團管理者:鄭紹鈺、Toby編撰,希望大家喜歡。

延伸閱讀:

聯合國定義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是我們的特效藥

綠色經濟:我們真的想要的未來嗎?

綠色交通讀書會:我們想要怎樣的未來?

MIT 表示:電動車真的比較不污染

Plug-in_hybrid_electric_vehicle_(PHEV)_diagram

電動車問世以來,反電動車的一方,認為電動車雖然本身不燃燒石化燃料,但是充電的電力若來自火力發電廠,那麼還是一樣燃燒石化燃料,產生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更致命的污染物,如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等。

電動車的支持者則指出,汽車內燃機的能源效率比火力發電廠差,且容易燃燒不全,產生的空氣污染物也比有集中式污染防治設施的火力發電廠來得更多、更毒,所以電動車還是比較環保。

但電動車的反對者又說,近年來汽車引擎技術進布,能源效率一直提高,污染的情況也比以前改善……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IT)的一項新研究結果,或許可以解決這個長久以來的爭執,這個研究統計美國一年有20萬人因為空氣污染而造成無法壽終,提早死亡,其中道路交通造成的空氣污染害死了5萬3,000人,而發電廠則害死了5萬2,000人。

所以看來發電廠的環保度略略勝過內燃機汽車,雖然只差一點點。

但是發電廠發出的電力大多是用於工商業,只有一小部分是用在電動車上,所以電動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顯然遠少於內燃機汽車,這有個很好的理由,那就是地理位置。

大部分火力發電廠都會蓋在離人口密集區較遠的地方,但是大部分汽車都在人多的市區行駛,因此汽車產生出來的污染物,直接污染都市居民的肺,但是火力發電廠的污染物,會擴散稀釋一些,才抵達都市。

另一方面,隨著綠能的興起,以及美國天然氣風潮,若電動車的電是自綠能,或是燃燒產生的有毒污染物遠少於燃煤與燃油的燃氣電廠,自然就更不用為空污致死負責了。

所以,電動車的確比較不污染,害死的人比較少,而且日後還會越來越不污染,特斯拉 (Tesla) CEO 艾隆‧穆斯克 (Elon Musk)積極推動電動車,在道德層面上看來是站得住腳的。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

參考資料:Car emissions hurt you more than electricity generating: Here’s why

科技如何讓綠色的美好發生!(1):Keecker—能測量CO2濃度的居家機器人 & 贊助巴西雨林復育的搜尋引擎!

 

臺灣花太多時間在思考「經濟成長」,花太少時間細想什麼是「美好的生活」了!當我們在討論經濟成長時,已經把所有的GDP成長當作一樣,無論今天是毒害孩子身體的不良油品,還是立凱電針對氣候變遷、空氣污染所打造的電動巴士,都被一視同仁,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是一樣的。

但是黑色的商品服務,跟綠色的商品服務,卻帶來不一樣的生活品質—我們無法依賴黑色的商品,為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帶來高品質,以達「美好的生活」!為此,需要「綠色經濟」在臺灣萌芽與結果。

但是什麼是綠色經濟?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環保代表了「苦行僧」的生活—不方便、難受、痛苦,也違反生活的直覺。但真的是這樣嗎?為此,立凱電接下來每個月都會整理出一些不一樣的綠色服務,這些服務在帶來還境保護的同時,也不失其便利與舒適!因為我們深信,唯有把環保融入到生活的每個細節,這才是真正的綠生活!

而經濟當中的創新來源,是常來自於科技。有別於過去舊工業時代,把科技想像成污染天空的大怪獸,今日之科技,也能讓綠色的美好發生喔!我們於是想要介紹不同跟永續生活有關的科技給大家,讓大家能夠活得快樂、活得律色!

Keecker —–一台小小機器人就能改造居家環保—讓人更便利、更安心、甚至更健康

而第一個想要跟大家介紹的是Keecker,一個由前Google產品經理開發的機器人,該產品設計來提供舒適的居家環境,而這個產品的誕生,跟有名的網站募資網站Kickstarter有關。

Kickstarter中文同「敲門磚」之意)是全世界最早期的群眾募資網站,透過眾網友的小額集資,就能夠實現許多以往只有大公司才能做得到的發明與夢想。而在不久後,Keecker也將會在Kickstarter上展開群眾募資!因為立凱電致力於把科技用來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所以我們除了關心環境污染、氣候變遷、永續發展之外,也關心科技如果讓人類住的更便利、安心與永續,而這個由前Google產品經理Pierre Lebeau發明的Kneecker,正是符合「用科技打造更好未來」的例子。

 

Kee

(圖為Keecker的全貌。照片來自於Keecker官網釋出的照片

 

在開頭,想先請大家看個一分鐘的影片,便能夠很快的瞭解Keecker的用途:

(上為Keecker的示範影片

 

這台小小的工具,結合了軟體與硬體的巧思,想要解放我們在居家生活當中的不便利,就像設計大師Don Norman於先前的一篇訪談裡提到的:「真正的設計,是來解決『真正的問題』。」

Keecker是用來解決什麼「真正的問題」呢?從目前釋出的功能與影片來分析,看得出來正是「居家生活的不便之處」。

當中包括了:

  • 不同的電影、電視節目適合不一樣的視覺享受,但電視就那麼一個尺寸。
  • 在家仍然會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但常常覺得畫面不合心意。
  • 家裡的喇叭用起來令人不滿意。
  • 跟同事、朋友在客廳聊天的時候,擔心家裡的其他的事情,包括了該去睡覺的孩子。
  • 家裡的濕度、溫度、空氣乾淨等,都影響著生活品質

 

而Keecker正是為了處理這些問題而誕生的,其包括了以下的功能:

  • 輕鬆自在的投影功能,隨處不是電影院。
  • 360度音響設備,把客廳變成音樂廳。
  • 可以連接Skype與東京的友人一起過生日、出門在乎也能注意小孩子是否熟睡,何處不團聚。
  • 瀏覽網頁,看新聞、逛網拍、收郵件,不用再怕手機尺寸小,整個牆壁都能是螢幕。
  • 玩遊戲?不用再把電腦跟電視限制住空間,想在哪玩就在哪玩。
  • 覺得房間擺設不好看?利用Keecker的投影功能,家裡一秒變成海攤都不是問題。
  • 將會適用於Android Apps,可以開始Keecker應用的無限想像。
  • 接線或無線?由使用者的習慣決定!
  • 出門在外怕家裡遭小偷?打開Keecker,等於隔個幾百公里打開你的眼睛!
  • 最重要的是,Keecker可以分析家中的濕度、空氣污染程度、CO2濃度,為家裡的生活品質作分析、監控與管理!

 

因為Keecker這樣的小機器人,未來我們不必再說:「空氣污染,我看不見!」或是「CO2濃度高,我不覺得」,女孩保養時的「濕度」問題,更可以科學化的管理,讓皮膚不失滋潤!這台小機器,未來不旦能帶來便利與安心,更能帶來更健康的生活環境!(希望未來有Keecker的App,可以監控PM2.5!)如果你對這台小機器人有興趣,歡迎到他們的官網看看,可以的話,用行動支持能夠用科技真正改善生活的發明吧!(Keecker官網

ECOSIA:點擊間創造環保

另一方面,搜尋引擎也能很綠色!之前便有報導指出,Google搜尋一次的碳排量,相當於煮一杯咖啡!ECOSIA將搜尋引擎廣告業務所得的八成,都投入到巴西的熱帶雨林復育,如果企業在上頭下廣告,等於間接贊助熱帶雨林的復育行動!

綠搜一

(圖片來自「尋找生物多樣性」,一群希望能夠推廣生物多樣性概念的年輕人。感謝他們特別推薦了這個服務!)

這個來自歐洲的搜尋引擎服務,致力於讓美好的綠色生活發芽茁壯,不只可以透過該搜尋引擎找到各家大企業的綠色評等,在日常生活必須的資訊上,也能找到很精準的資訊!

 

綠搜二

(搜尋立凱電時,跳出的前三個選項都很精準!)

 

綠搜三

(搜尋電動巴士時,跳出了三個跟「電動」有關的關鍵字廣告,而原生的搜尋資訊,前幾個便是立凱電的巴士在桃園實際營運的資訊喔!精準度不輸Google!

無論你用什麼瀏覽器,或是喜歡用行動裝置(手機、平板)來經營網路生活,Ecosia都提供相關的元件可以讓你應用喔!—-ECOSIA(下載)

或是立刻來試用看看,可以試著點點廣告,贊助巴西雨林喔!ECOSIA線上搜尋

 

如果你也有生活中深愛使用的綠色服務,也歡迎推薦給我們喔!(請直接聯絡我們的粉絲專頁!)未來將繼續介紹更多的

 

 

Aleees Blog粉絲團管理者:鄭紹鈺、Kate編撰,希望大家喜歡。

延伸閱讀:

什麼是PM2.5——為什麼我們不在乎空氣污染?

活動紀實:PanSci-微型點子對撞機:迎戰!如何用綠色科技打造更好的未來?

用綠色企業的力量,向下一世代負責 – 立凱電動巴士

在臺灣剛經濟起飛的那個年頭,自強號的火車尚未在台灣的鐵道上奔馳,那時候,一台台的柴油列車,仍穿梭在軌道上,不停的排放汙濁的空氣,但是這一切,於1972年之後,都不再一樣了。西元1972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推行「鐵路電氣化」致力於推動時代的創新,於是自強號電車取代了柴油列車,更有效率的現代電動車,取代了頻頻誤點的老舊列車。

 

美國研究顯示1空氣污染每年造成全球約210萬人過早死亡,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空氣污染中的顆粒懸浮物質,造成歐洲聯盟25國每一位國民,平均減少8.6個月的壽命。據香港達理指數,都市中有約40%的空氣汙染來自交通工具。如齊柏林說的:「 你願意為環境做些什麼?」

身在廿一世紀的我們,您願意為下一代作什麼努力?

 

資料來源:註1: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所

 

在台灣,有一群人正默默的努力實踐,尋求具體的方法來解決城市空氣汙染,自主研發電動巴士,創新營運模式,引領著台灣看見油電等價的可能性!立凱電每輛電動巴士一年可減少128噸二氧化碳排放,49,125公升柴油消耗,相當於40輛小車引擎排放之廢氣減量。我們如果想要好的生活品質,就必須有人發現問題並捲起袖子來想辦法解決。臺灣有這樣一群人,秉持著蔣經國先生的精神,帶領交通運輸新變革。

 

 

綠色社會企業一

(立凱電上櫃前業績發表會,簡報主題為「綠色社會企業」,意指期盼以綠色商業模式實踐「經濟、環境、社會」共融的可能性。)

 

在2013年11月19號的下午,立凱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選在惟一一所有開企業社會責任的致理技術學院舉辦上櫃前業績發表會。與會的貴賓有魏寶生董事長、西門子公司的CEO以及台灣證券櫃臺買賣中心的副總經理朱竹元先生。

 

綠色社會企業五

(台灣證券櫃臺買賣中心的副總經理 朱竹元先生上台致詞,期許立凱電能以綠色企業之姿,活躍台灣市場,展望全球舞台。)

 

朱竹元先生在致詞說道:「我期盼立凱電能帶領台灣在走向另一個高峰。從立凱的主要股東包含高爾的投資公司以及美國的基金來看,這些主要股東的可信度能讓大家知道這是一個有潛力的產業。對於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來說能夠看到立凱電能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綠色企業出現在台灣的市場上是一件非常令人期待的事情。」

 

立凱電此次發表會特別選定致理技術學院舉辦,乃因致理技術學院為全台灣第一所教授企業社會責任的教育機構,立凱電希望透過與致理合作,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從經濟成長、環境保護、社會進步落實企業社會責任。

發表會除了表定流程之外,其中特別安排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為環境發聲。聯盟代表 – 紀東賢同學,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生工系三年級,在去年11月,參加卡達COP18氣候變遷會議,在旅程中從印尼朋友學到的『雨林的聲音』,這是一首我們只用自身的雙手就能創造出『雨林的聲音』,紀東賢邀請大家伸出雙手一同創造『雨林的聲音』,讓大家體驗在雨林中。他大聲疾呼:

 

「年輕人的未來不能等待政府的改革!企業也不應該學習許多人的說法,一邊說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另外一邊,卻在做殘害未來子孫的事情。我在卡達參加會議時,看到很多實際的解決方案都是企業提出的,而我也真心的希望這件事情能在台灣發生!」

 

綠色社會企業六

(在臺灣青年氣候聯盟教研部工作的紀東賢同學,希望臺灣的企業們能提出更多有關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

 

在紀東賢同學分享完之後,張聖時董事長依續流程報告。

 

綠色社會企業二

(立凱電董事長 張聖時先生 跟立凱綠能總經理 吳錦文先生在台上回答大家的問題)

因為綠能產業是新興產業,同時建構綠能運輸,需要新思維,創新營運模式。張聖時董事長說道:「我要請投資人特別注意風險評估,因為我們真的不知道甚麼時候會開始獲利。不過我知道立凱電是非常有潛力發展的。因為大陸近年來的電動巴士需求就有三萬台,而最近行政院也預計在明年推出十年的電動巴士獎勵措施。近年來,立凱電能的產值是不斷提升的,因為技術突破,所以我們有提高附加價值的可能性,也因材料的突破,所以應用市場的廣度與深度能被大幅的提升。」

 

他接著說道:「現在環境很差,問題也非常多,但是立凱電希望能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我期待的事情是綠色的企業是可以不需要政府的補貼就能夠自行營運,這是立凱電能未來努力要達到的目標。」

 

「立凱電與台灣其它公司有很顯著的不同,因為多數公司都是銷售零組件,所以我常常會被問說:『與立凱合作的車廠是不是TOYOTA、BMW……』但都不是。因為立凱電能是在銷售電動巴士,一整台車。我們就是產業鏈的終點端,就是第一線跟政府以及買家談買賣的企業,更能了解需求,引領綠能運輸新境界。今天活動最後,特別感謝為公司默默付出的一群人。立凱電之所以有現在的98項的專利技術與落實電動巴士,正是因為有那群頂尖土生土長的台灣工程師。」其中,張聖時董事長更是向台下的青年強調「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精神。如同台灣早期 蔣經國先生所堅持的主張,建構鐵路化帶動台灣經濟繁榮。

 

立凱電以實際「行」動守護國民健康,體現未來綠能運輸網絡,實踐兼具產業永續發展及環境維護的精神,期勉立凱電在政府的支持下,攜手台灣完整的供應鏈,發展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電動客車產業。

綠色社會企業三

(結尾時,張聖時董事長與臺灣青年氣候聯盟諸位成員的合照。)

 

Aleees Blog粉絲團管理者:鄭紹鈺、Kate編撰,希望大家喜歡。

延伸閱讀:

聯合國定義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是我們的特效藥

綠色經濟:我們真的想要的未來嗎?

綠色交通讀書會:我們想要怎樣的未來?

 

【議題】公平與環境也很重要 ——我們需要綠色的經濟、綠色的企業、綠色的你!

綠色經濟

 

(環境?經濟?如何兼顧? 圖片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這三十年間,臺灣工商業發達,金錢至上成為了一種主義,也為我們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打從心底相信經濟學家口裡的「市場機制」,會自動自發地幫助人類解決一切的問題,我們也開始相信,單單依賴每個人的自私,就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羅夫(Akerlof)和席勒(Shiller),兩位經濟學家便在他們的名作「動物本能」當中,提到今日的經濟,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如果凱因斯在1936年寫的「一般理論」,是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政府的政策參考書的話,這一本「動物本能」,便是此次2008年的大蕭條中,歐巴馬政府相當重視的建言。

在書中,兩位經濟學大師明白的指出目前的市場機制的不足之處。資本主義強調自私與利潤的機制,能為我們帶來現代醫學,是制度的光明面,但每個制度都有陰暗面,目前的市場機制的陰暗面,即是其不一定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是滿足人們「想要便願意付錢」的欲望。臺灣也不例外。高速經濟發展,我們的社會變得富足了,相對的,也有很多地方變得「更糟」。顯而易見的,像是我們呼吸的權利,被PM2.5侵害了。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空氣污染源是第一級致癌物,在2010年,全球因空氣污染引發肺癌的死亡人數達到22.3萬。現實的,癌症中的癌症 – 肺癌,成為了臺灣人第一名的殺手!

那麼,到底為什麼在我們的工商業社會的運作實況中,並沒有如亞當斯密說的那樣,光是眾人的私欲就讓世界變得完美了呢?其實亞當斯密也有預料到 – 市場的前提即是道德與倫理。

企業在乎社會的責任嗎?

一般的經濟學家會說「不」。因為世界太複雜了,不同的理論提供我們解釋事情的方式,於是我們依賴不同的理論去解釋世界如何運作。而在一般的經濟學理論當中,企業的責任便是獲利。因為企業提供員工「工作機會」—-那代表著現代人一天中有1/3的時間在公司裡,企業也以股票、公司債的形式,吸收了社會中很大一部份的儲蓄,公司在獲利當中,也造就了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當然,不獲利的公司無法擔任讓上述提到的種種資源互通有無的功能。但是,光是獲利就夠了嗎?「獲利」如同一個人的體重,我們不能光從一個人的體重就看出這個人的身材、品格、涵養,相對的,光從「利潤」也看不出這間公司的利潤是對人民好的利潤,還是不好的。更甚於社會,如同,整個國家的衡量單位「GDP」。

 

目前的企業少有在乎「公平」與「環境」

如果你有兩個孩子,你會發現「公平」絕對是人類最關心的議題之一。你只帶一個玩具回家,絕對是要陷自己兩個孩子於不義,他們極有可能會大打書手,去搶到那一個玩具,他們大打出手的背後動機,就是不公平。儘管經濟學中,已有不少重量級的人物開始討論「公平」對於經濟運作的重要,但在大部份人的意識型態中,「公平」並不是重要的一回事。

真的嗎?

今天,不只臺灣,世界裡許多的企業鋌而走險,利用資訊上的不對等(我們看不見他們在幹麼),最近的食安事件,在食品裡混上便宜但不能吃的成份,又或是濫用社會資源、自然資源,讓我們的孩子喝不到乾淨的水、呼吸不到乾淨的空氣,這樣公平嗎?這樣的「不公平」,難道沒有帶來實質的傷害嗎?

 

綠色經濟—綠色企業—綠色消費者

歐盟已於先前發布了「20-20-20」的政策方針(我們於先前另一篇文章有詳細解說),這政策方針背後的大構想則是「Inclusive Green Economy」,就是「共融的綠色經濟」 – 一個兼顧社會公平、環境友善的經濟。

在這樣的經濟當中,企業將擔任更重的責任,讓經濟變得「更綠」起來。有另一觀點認為企業負責「綠色」的責任,無須投入,應該完全的自由放任。但這樣的想法有待討論。在支持自由放任的蘇格蘭哲學家(包括亞當斯密),世界並不是沒有政府,而是政府應該要去建構良好的法治體系,提供誘因讓大家不因自私而殘害他人。今天,我們不會支持讓企業以「謀殺」當作商業模式的利潤來源,因為司法根本上的禁止這件事。

那綠色的經濟,便是也不容許企業以「慢性謀殺」來營利,比如其商業模式導致大家曝露在嚴重空氣污染的環境當中,造就高致癌風險,或嚴重污染水源,讓市民的日常生活無以為繼。

在「氣候變遷政治學」當中,當代的社會學大師紀登斯便提出「政治匯流」跟「經濟匯流」的構想,來推動綠色經濟。要確保政府能夠讓不同的公民團體參與,兼具「由上到下」的專家治理與「由下到上」的公民的參與,讓公民力量發揮,並且確保環境議題是政府的議程中的重要議題。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引導「經濟匯流」,讓企業與其他的經濟行為,都不能罔顧環境與公平,達成未來經濟的轉型。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原因便在於「你」支不支持。

 

民主的力量,你支持一個更好的未來嗎?

當一間黑色企業用壓搾、剝削環境的的商業模式營利時,它將會有比守規矩的綠色企業有更高的價格優勢,今天的消費者若只支持低價,卻不思考價格背後的故事,那綠色企業將不被消費者鼓勵 – 被鼓勵的是那些為非作歹的不肖廠商。

但如果今天的消費者願意超越價格思考,形成公民的力量,去監督價格背後的故事,那價格的競爭也必須照著「對」的模式來,企業不能透過把成本轉嫁給勞工或環境來創造低價,而必須透過技術的創新與才智來減少成本。(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後,全球的企業很快便找到「創新」的方法來因應數十倍高的油價)

除了身為一個消費者之外,你也是一個生產者。

就像經濟學家「張五常」講的,公司是什麼,沒有人真的知道。那是一個透過契約結構、社會結構,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共同營利與分潤。那麼,也生為一個生產者的你,是否願意在工作的崗位上,去思考更綠、更公平的方法?比如說巴士產業在許多人眼中,已被貼上高污染的標籤,但立凱電卻選擇從這個產業切入,用電能取代柴油,減少空氣污染與排碳,創新營運模式,看見油電等價的可能性 – 每個產業都一定還不夠完美,那也代表每個地方都有創新的空間。

不只是消費者、生產者,你也是爸爸跟媽媽,你也是一個社群裡的朋友。

你願意以身作責,做個更注重公平跟環境的人,給你的孩子看嗎?你願意跟朋友出遊時,願意減少污染跟不公義嗎?這些都是可以馬上開始做的改變。

而在民主政府中,身為一個人,你都有投票的權利。現在政府的設計,並不是市場機制當中的「效率準則」,而是「大眾準則」,簡單來說,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票票等值。在「不公平的代價」一書當中,作者史迪格里茲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其提到了不肖大財團能夠影響媒體,媒體進一步影響認知,我們的選票基本上容易被這些財團操弄。

這個時代,也有資源爆炸、也有不同的社群,代表不同的資訊渠道,只要用心,便可以找不到多方的言論跟資源。我們都可以作個「有心有感」的公民,去思考自己選票的影響力。

在投票的過程中,我們選出來的政務官是否關心環境?我們選出來的民意代表,是否願意關心企業背後的黑色地帶?當我們越輕視手中的選票,我們在下決定之前,便越輕忽自身的權利。

消費決定你的物質生活,生活風格告訴大家你的思想為何,企業則負責了社會的眾多生產,政治決定了大家能做什麼。你花了金錢去消費,你等同投票給某種商業模式(可能是綠色的,也可能是黑色的),你如何生活,等於你投票給某種思想(注重公平的,或其他的),你在政治上的投票,更決定你想生活在哪樣的國家當中。如果,在這一代我們共同建構綠色運輸系統,帶給下一代綠色宜居環境,也逐步實踐了個人的綠色責任。

 

Aleees Blog粉絲團管理者:鄭紹鈺、Kate編撰,希望大家喜歡。

延伸閱讀:

聯合國定義綠色經濟:綠色經濟是我們的特效藥

綠色經濟:我們真的想要的未來嗎?

綠色交通讀書會:我們想要怎樣的未來?